一、起草背景
2019年10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印發實施,在廣東省、浙江省等全國六省區開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廣東省將以廣州為核心創建全省試驗區。為加快廣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新生態,在當前疫情防控及未來發展中持續扎實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增長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研究制定了《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
二、主要內容
《若干措施》緊密銜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對廣州的定位要求,基于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體系視角,提出了“1個目標、3個定位、22條措施”。
“1個目標”即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
“3個定位”即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桿。
“22條措施”即聚焦3個定位、未來技術、重點載體、設施完善、產業支撐、國際開放、關鍵要素等方面,研究提出了22條有效提升我市數字經濟發展能級和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一)聚焦國家定位,建設數字經濟創新要素安全高效流通試驗區。聚焦國家對廣東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功能定位,以及粵港澳創新要素高效流通的重點探索任務,從數字經濟形態發展特點和需求出發,分別從加快探索數據安全高效治理新模式、探索建立穗港澳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高效流通體系、全力打造適宜數字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加速公共數據整合應用和數字經濟應用場景釋放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措施,搶占數字經濟創新創業創造高地。
(二)聚焦未來技術,加快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應用科技攻關。著眼廣州產業優勢,聚焦產業應用技術需求,分別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的交叉融合、5G射頻濾波器、新型顯示、數字創意等方面的技術攻關任務,明確集中攻關方向和具體細分領域,面向全球招商引才,加速突破一批前沿關鍵核心應用技術,加快提升我市數字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力爭在優勢領域打造全國標桿并參與國際競爭。
(三)聚焦重點載體,形成數字產業集聚發展“一核多點”的協同發展格局。根據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實施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定位要求,結合廣州數字經濟發展布局及各區現有產業發展優勢基礎,明確提出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含海珠、天河、黃埔、番禺4個區、面積81平方公里)為核心空間載體,打造全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源,爭創國家級平臺參與國際競爭,即將推出一大批項目動工建設。其中,海珠區(琶洲核心區)依托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等重大創新平臺,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應用創新示范;大力推進數字產業龍頭企業總部建設,持續引進全球領軍企業,加快打造創新型數字經濟總部優勢集群;依托重大工程項目,持續引進高層次頂尖人才,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番禺區(大學城片區)充分運用大學城豐富的高校科研和人才資源,加快培養高端復合型數字經濟人才;以應用為導向,全面推進廣東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發,創新技術服務模式,形成技術先進、生態完備的技術產品體系。黃埔區(魚珠片區)加快建設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件名城示范區,鼓勵企業加快對區塊鏈底層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等新型國際化信息基礎設施,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等數字經濟領域科研院所,強化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黃埔港千年古港、良港優勢,推動航運、貿易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天河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以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資源優勢為基礎,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數字創意以及各種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此外,以越秀、南沙、白云等區域型集聚區為多點支撐,引導促進各區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形成各有側重、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
(四)聚焦設施完善,推進新型數字基礎建設和高效共享。聚焦廣州數字基礎設施短板和未來布局需求,分別從“新基建”、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提出布局規劃和具體需求。同時,就建立數字基礎設施安全高效共享機制方面提出政策措施,為有效統籌提高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利用效率、改造提升廣州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等方面提供基礎條件。在“新基建”布局方面,廣州將加快推動3個高速鐵路項目、7個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及一批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項目。
(五)聚焦產業支撐,加速重點領域數字化轉型。圍繞廣州制造業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這兩大核心任務,分別從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數字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新興數字化服務發展模式、區域智慧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其中,生物醫藥數字化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最高可給予1億元支持。未來3年,廣州區域智慧軌道交通產業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同時,針對堵點問題,就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和傳統制造業企業“上云上平臺”等方面提出具體獎勵政策,加速重點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壯大。
(六)聚焦國際開放,推動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交流合作。結合廣州產業發展及軟硬件技術需求,瞄準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核心算法、分布式云、高并發區塊鏈等領域技術研發,以及5G、高端工業軟件、邊緣計算軟件成果落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鼓勵與國際頂尖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同時,提出在“高精尖缺”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給予政策獎勵,加速提升核心技術供給和支撐能力。
(七)聚焦關鍵要素,建立健全數字經濟發展重點保障體系。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保障體系中的關鍵要素,分別從市場主體激勵、項目用地保障、金融服務支持等方面提出具體政策措施。重點就核心發展區域總部企業和人才引進、重大項目土地出讓和審批報建、大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制定具體的保障措施。同時,強化落實各部門及各區的主體責任,建立市區兩級聯動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政策迭加效應,增強企業落地廣州各區發展的吸引力。其中,新引進數字經濟總部企業最高可給予5000萬元獎勵。
三、政策亮點
(一)全局綱領、力求突破。《若干措施》覆蓋營商環境、技術攻關、產業布局、設施建設、產業升級、國際合作、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確提出全市數字產業集聚發展“一核多點”的協同發展布局,是廣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第一份綱領性政策文件,也是廣州面向全球第一份數字經濟領域招商引才的宣言書。《若干措施》力求在關鍵要素流通、前沿技術創新、數字產業壯大、數字技術滲透、支撐要件保障等方面實現突破,加快在全國形成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引領優勢。
(二)站位灣區、面向全球。《若干措施》提出將廣州加速打造成為粵港澳數字要素流通試驗田、全國數字核心技術策源地、全球數字產業變革新標桿的政策目標。在穗港澳三地數字經濟核心數據要素確權、流通、治理等方面先試先行,搶占數據治理體制機制新高地。打造包容、審慎、開放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面向全球招商引才,首期推出超過100個技術領先的數字經濟領域優質應用場景示范項目,面向全球征集解決方案,吸引全球“高精尖缺”企業和人才來穗發展。
(三)布局前瞻、彰顯特色。《若干措施》聚焦未來技術需求和前沿產業布局,精準靶向,集中發力。在技術攻關方面,明確提出計算生物、高并發區塊鏈、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核心算法、5G射頻濾波器等前沿核心技術研發需求和任務;在產業變革方面,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為核心輻射全市,以黃埔區塊鏈、越秀超高清視頻、番禺大數據、南沙數字海洋、白云數字科技等區域型集聚區為支撐實現協同發展。明確重點推進數字制造和數字服務產業升級,同時,緊密結合廣州優勢,提出在生物醫藥跨產業鏈延伸、智慧軌道交通、新型顯示、數字創意等優勢領域,加快打造全國標桿示范。
(四)保障全面、落地見效。《若干措施》從體制機制、營商環境、市區聯動三方面著手,營造良好的數字經濟生態環境。從企業落戶、人才引進、項目用地、場景應用、金融支持、政策實施等方面,建立健全數字經濟發展重點保障體系,全方位支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在政策實施方面,強調責任落實,政府部門主動對接市場和企業,積極推送和解讀政策,加快推動政策條款落地見效。鼓勵各區爭先創優,加快研究出臺差異化的數字經濟系列政策,形成市、區政策聯動,實現聚集合力、同向發力,釋放迭加效應。
四、政策預期效果
通過《若干措施》落地實施,將不斷完善數字經濟生態體系,探索形成體制機制創新成果,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塑造廣州品牌,高質量打造數字經濟產業標桿,實現“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乘數字經濟發展大勢,推動廣州城市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到2022年,將建成超過8個數據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創新成果、15個重大創新實驗平臺、30個重大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00個技術領先的優質應用場景示范項目。
(一)體制創新方面,將逐步建成穗港澳數字經濟創新要素高效流通體系,在三地規則對接、數據流通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批規則機制改革試驗成果,率先實現與港澳地區數字創新要素互聯互通和數字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穗港澳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和資源有序流通和高效配置。到2022年,基本形成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數字經濟穗港澳規則對接機制基本完善,建成超過8個數據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創新成果。
(二)技術創新方面,將吸引全球數字經濟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和龍頭企業總部落戶廣州發展,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全息成像等方面形成一批原創性技術成果、應用創新示范項目和商業解決方案。到2022年,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源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全市數字經濟產業加速發展;超過15個重大創新實驗平臺將建成運行發揮科研攻關力量。
(三)產業創新方面,將加快形成廣州數字產業集聚發展“一核多點”的協同發展格局,建成一批高質量發展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和一批產業創新示范高地,在先進制造、現代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都市農業等領域,實現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涌現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形成產業數字化轉型融合發展新標桿。到2022年,將建成超過30個重大產業轉型升級工程、100個技術領先的優質應用場景示范項目,并在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領域形成一批數字化治理成果。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